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关于腰椎滑脱治疗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腰痛是骨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疼痛原因复杂,治疗常有困难,疗效时有不佳.对伴有腰椎退行性滑脱的腰痛患者的治疗存在是否都需要手术?哪些患者需要手术?哪些不需要手术?若需要手术,应做何种手术?整复、固定、减压、融合?静态影像有轻度滑移是否一定就是不稳?若需要减压,是否常规做椎板切除?若需要融合,应采用何种融合方式?是否一定要内固定?何时应用内固定……等诸多问题.本期邀请了国内部分老、中、轻专家,对上述问题作了精辟讨论,供同道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钛板与限制性钛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颈椎标本(C2~T1),在MTS脊柱三维运动系统上先后测量C5/6完整、椎间盘摘除、椎间单纯植骨、限制性钛板及非限制性钛板固定状态下C5~C6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时的活动范围(ROM).结果:单节段椎间盘摘除可造成颈椎明显失稳,单纯椎间植骨可维持颈椎的稳定性.限制性与非限制钛板固定均可以显著提高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在屈伸及旋转运动中两种钛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侧弯运动时限制性钛板稳定性高于非限制性钛板.结论:在单节段颈椎减压植骨融合时前路限制性与非限制性钛板均可以显著提高固定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方法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颈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前路手术治疗方法,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机制.方法 33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8年.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JOA评分由术前的(7.3±1.5)分提高到(12.2±3.0)分.其中优14例,良11例,可6例,差2例.术后均无神经症状加重现象.3例术后顽固性颈肩痛(轴性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 对于多节段颈椎病,多平面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结合颈椎次全椎体切除术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累计节段越多,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人髓核软骨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髓核软骨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种子细胞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髓核组织取材于3例脊柱侧凸行前路矫形手术者(年龄11~13岁),依次用0.25%胰蛋白酶和0.2%Ⅱ型胶原酶分离髓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F12培养液培养细胞,取传1~7代次细胞进行光镜、电镜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对细胞计数、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MTT)摄取进行比较,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细胞的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信使RNA(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传3代之前的细胞形态正常,胞浆丰富;传4代起.部分细胞的形态逐渐向长梭形演化.与传1代细胞相比,传2、3代细胞数量增殖无明显减缓(P>0.05),传4代细胞第4天开始生长减慢(P<0.05),传5Ⅰ7代细胞第2天即较转1代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传1Ⅰ3代细胞的MTT摄取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传1代相比,传4代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传5Ⅰ7代的差异更显著(P<0.01).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在传3代之前各代次的mRNA表达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和传1代相比,Ⅱ型胶原从第4代起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聚集蛋白聚糖从第5代起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而从传5代起髓核软骨样细胞开始表达Ⅰ型胶原:结论:髓核细胞传代后前3代细胞形态良好,增殖能力强,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良好,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4、C6两处“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治疗6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2~8年,平均4.3年。JOA评分由术前的8.4±1.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2.4±3.0分(P<0.01)。其中优15例(24.6%),良16例(26.2%),可24例(39.4%),差6例(9.8%)。C3~C7曲度术后平均减少了8.7°(P<0.01)。CT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术后平均增加67mm2(P<0.01)。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4.1mm(P<0.01)。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骨性椎管面积的改善率两者的相关系数r=0.027。结论: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术后椎管矢状径扩大以4~5mm为宜。  相似文献   
6.
脊柱内固定后植骨融合的重要性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完善,脊柱内固定技术迅速发展。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即刻稳定,使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但是,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是暂时的,脊柱的稳定最终只能通过骨性融合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处理内固定与融合的关系,我们邀请了国内几位相关学者对脊柱内固定与融合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探讨适合胫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胫骨干骨折患者67例,根据选择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交锁髓内钉、加压钢板组和外固定支架3组,临床观察结合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作为判断临床疗效标准。结果 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加压钢板组和外固定支架组,外固定组的骨折延迟愈合率高于其他两组;并发症包括骨不连、关节僵硬及畸形愈合,发生率为22.4%,其中骨不连发生率为13.4%。结论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骨不连为胫骨骨折常见并发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8.
PLF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融合(PL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6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PLF组32例,PLIF组35例。两组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相近似。PLF组JOA评分16.3±7.8分,PLIF组14.5±6.5分。两组均进行了后路椎板减压,短节段经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固定。结果:PLF组手术时间平均187min,出血量平均680ml;PLIF组手术时间248min,出血量平均945ml。PLIF组慢性下腰痛改善明显高于PLF组(P=0.042),而临床疗效JOA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骨融合率PLF组74.8%,PLIF组94.3%(P=0.011),经随访PLF组矫正率丢失30.9%,而PLIF组为9.8%(P<0.05)。PLF组各种并发症19例,PLIF组11例。结论:PLF与PLIF手术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术式,PLIF手术时间较长,创伤大,但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率低,滑脱矫正率丢失少,晚期慢性下腰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肌皮瓣转移修复臀骶部褥疮及溃疡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报道肌皮瓣转移修复臀骶部褥疮和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用臀大肌、臀中肌,Guo绳肌和阔筋膜张肌等处肌皮瓣转移修复臀骶部褥疮,溃疡39例57处,修复创面最大范围10cm-6cm,供区直接缝合。结果:49处肌皮瓣全部成活,6处肌皮瓣边缘坏死,2处肌皮瓣边缘裂开,经换药及缝合后痊愈。除1例术后复发用肌皮瓣修复痊愈外,其余病例经9个月-10年随访无复发。结论:臀骶部褥疮和溃疡病史长,合并症多,用肌皮瓣修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通常是指由于先天性原因造成的脊椎结构异常,进而导致的发生于脊柱任何部位的病理性后凸畸形。临床上,先天性脊柱后凸并不常见,但其自然发展过程险恶,常常会发展为严重的畸形,甚至导致截瘫。支具及其他非手术治疗均无效,手术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